“提及学英语的好处,很多学生会提到可以开阔视野,但鲜少有人提到,学英语能输出什么。” 作为21世纪杯、ESDP等英语演讲与辩论比赛的评委,上海市命题评价专家毕笑楠对这一点十分遗憾。在她看来,《思辨与演讲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正是这样一套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丛书。
上海市命题评价专家毕笑楠分享本丛书阅读体会。
8月18日下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思辨与演讲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丛书(全六册)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世纪活动区举行。该书编者及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了对这套丛书的看法。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丛书共包括《智慧》《哲理》《传奇》《诗歌》《成语》等6册,内容涉及中国名人故事、哲理故事、民间传奇、古典诗词、成语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故事等多方面。全套中国故事以全英文形式呈现,每个故事后面都配有情景化的思辨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独立判断、包容多元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智慧。
丛书封面
丛书中文主编、语文特级教师曹勇提到,2020年上教社编辑联系他,希望出一套“学英文、“练思辨”的故事读物,双方一拍即合。编写进度展开后,中文团队在讨论样章时逐渐明确了中文材料的选材原则:选材需在中国文化中有高知名度、包含思辨的空间、具有开发英语读写活动的空间。在这个原则之下,中文编者团队在甄选中国故事时提炼文本内核,并由英文团队作“信达雅”的翻译,形成最终版本。
中文主编曹勇军老师分享本丛书编写体会。
中文编者刘晓也分享了编写创作过程和思路。他提到,中文团队要将中国文化故事,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转化为易懂的白话文,才能让英文团队更好地翻译表达出来。他举例,“If you cannot be the poet,be the poem”,这个英语句子直译是“如果做不了诗人,便活得诗意一些”;但联想到中国文化,翻译成中文便可更诗意、更引人共鸣一些:“如果做不了李白,便化作明月”。中文团队在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的过程中,也做了这样的努力。
“丛书选取的中文故事,放眼于世界文化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先人的智慧。” 曹勇军相信,读者在英语阅读后会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学经典增进理解,亦能培养思辨性思维和演讲能力。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英文主编傅丹灵在美国以线上视频方式参与了讨论,她强调这套丛书是中文团队和英文团队合作的成果,目的是帮助学生们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锻炼英语演讲能力。丛书还通过三个逐步深入的阅读讨论环节,帮助孩子从理解文本到学会思辨和表达。
傅丹灵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她认为本丛书中设计的思辨问题实为“抛砖引玉”,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们问出他们自己想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拓展孩子们的思想和视野。她还强调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意义,“通过共读和讨论,不仅孩子能够进步,大人也在成长。”
“市面上不缺中国故事类的图书,但是在故事之余,怎么讲、为什么讲,仍是重中之重。”毕笑楠认为,“思辨与演讲”这套丛书撷取中华文化精髓,站在中国文化的中轴线上,看过去、看未来,选取丰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故事,解答了中国故事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
另一点让毕笑楠肯定的是,这套丛书虽然是讲中国故事,使用的却是英语阅读的思维方式,发挥了阅读的教育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层面understand提升到think,并且呼应了现阶段中高考注重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相信大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