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最近汽车圈哪一出最热闹,非小米YU7上市莫属。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小时大定超28.9万辆,连小鹏汽车的老板何小鹏也订了一辆,可以说,流量是拉满了。
但俗话说得好,人红是非多,有夸赞就有争议。最近,知名车评人陈震就和小米汽车杠上了!
咱们先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米YU7上市前,雷军高调宣传小米YU7的“24小时耐力挑战”,直言这项极限测试堪比“勒芒24小时耐力赛”——跟奔驰、保时捷看齐,换人不换车,超高速连续24小时跑到底,听起来牛气冲天。
雷军的措辞一个比一个狠,“夸张的挑战”“全方位极限测试”“巨大的考验”,把小米YU7的耐力和性能直接推到了神坛上。
不少吃瓜群众第一反应就是:哇,小米这车也太能打了吧,国产电动车终于能和世界顶级耐力赛事掰掰手腕了?但很快,陈震站了出来,泼了盆冷水。
作为车评界的老江湖,陈震一连发了几条微博,直言自己对这项测试的意义和极限性表示怀疑。简单来说,他的质疑是:“这24小时到底是怎么测的?一直极速吗?极限体现在哪儿?和真正的勒芒赛比,这也太温和了吧?”
小米汽车加上大V陈震,这两个组合放一起立刻点燃了舆论。有人说他“专业”,有人说他“挑事”,甚至有人怀疑他“收了钱”。
而陈震自己则一边继续追问测试细节,一边喊冤:“这个测试中的‘极限’具体是体现在哪?我就是好奇,这有啥问题吗?”
甚至连#陈震小米#的话题都冲上了热搜。
其实,陈震的疑问并不无道理。汽车圈的朋友都知道,所谓“24小时耐力挑战”在技术圈属于“自嗨测试”——看似很燃,实际上各家车企都能做,只是有的拿出来讲,有的默默无闻。
奔驰、保时捷做过,是为了宣传充电平台和热管理系统。小米这次也一样,主要是想证明自家800V平台、快充、热管理和续航能力。但是不是“极限”?和勒芒赛比是不是太夸张?说实话,网友心里多少都有点数。
但因为小米官方的宣传太过自信,词汇太猛,难免让人觉得有点“自我加戏”。这时候陈震跳出来泼点冷水,就显得格外扎眼。
更何况,陈震本身就是车评圈的“大网红”,他一句“你受得了吗”圈粉无数,粉丝多,黑粉也多。于是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舆论场迅速变成大型辩论会。
不过,有意思的是,另一位知名车评人韩路对这件事的看法截然不同。韩路表示,24小时高强度测试对于电车来说确实不容易,尤其是热管理、电池安全、充电效率这些环节,对整车团队的要求很高。
你看,这就是车评圈的常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网友们纷纷留言,“一个收钱了,一个没收钱”。
事实上,陈震和小米的“爱恨情仇”早就有了伏笔。很多人都知道,陈震曾是小米手机的“铁杆米粉”,各种好评、推荐没少给过。可自从小米进军汽车圈,两边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2024年小米SU7发布,陈震受邀试驾,却在评测中把小米和保时捷、奔驰直接对比。原意可能是夸小米,但不少米粉觉得“你拿豪车标准来要求家用车,居心叵测!”
更有人表示,这是因为小米汽车没给陈震充值。“说白了,就是小米这种自带流量的公司不会给车评人充值。陈震是玩流量的高手,发布前后搞这一套其实就是变着法的蹭流量而已!”
于是,有些米粉开始在陈震的评论区“攻击”其本人,陈震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最后,逼的陈震不得不再次发文,表示“这些人太坏了!疯狂在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大家不如再看一遍视频吧,看看我到底是怎么说的~”。
更有意思的是,陈震后来删掉了和雷军的合影,网友各种解读,有人说“因差评闹翻”,有人说是因为“早于SU7发布”。
最后双方都出来澄清。陈震表示,删掉合影“仅仅是因为人家觉得拍的状态不好而已,出于礼貌删掉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这也能被用来造谣借题发挥…”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也站出来发声力挺陈震,表示关于删除合影事项,陈震说得没毛病。
但此时的舆论早已跑偏。之后只要陈震发小米汽车的看法,评论区就会被极端“米粉”攻陷,甚至发展到“删微博换手机”的地步。
其实,这样的“互怼”在汽车圈一点都不稀奇。品牌方需要流量和话题,车评人需要独立观点和专业权威。可一旦遇到饭圈化的粉丝环境,任何一点分歧都会被放大、情绪化,甚至演变成“粉圈大战”。谁说了重话,谁就容易被喷。谁只要表达了怀疑,立刻就有人质疑是不是“带节奏”“收了钱”。
但说到底,陈震的质疑也好,小米的自信也罢,都是行业里正常不过的现象。车企做测试、吹参数、秀肌肉,是天经地义。车评人怀疑、追问、泼冷水,也是职责所在。只是如今社交媒体太容易放大矛盾,把每一次正常的讨论都炒成“大战”,让原本该是技术交流的东西变成了流量对撞。
我们再说句公道话,小米YU7的24小时耐力测试,技术含量肯定有,尤其是对热管理、续航、充电、系统稳定性等要求很高,但和勒芒赛那种极限竞速还是两回事。雷军爱用大词,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也是小米品牌调性的体现。陈震爱挑刺、敢质疑,是他的专业和底线。两者碰撞,本该让大家看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结果却被“饭圈”搞成了“站队”。
这也恰好反映了当下汽车圈的一个新现象——品牌“饭圈化”越来越严重。你说它好,别人觉得你是水军;你说它不好,又会被扣上“黑子”“收了钱”的帽子。专业讨论变成了情绪宣泄,观点碰撞变成了粉圈战争。网友的极端立场和网络暴力,让很多真正有价值的讨论都被淹没在口水和情绪里。
也许有一天,等小米汽车的产品力真正站稳脚跟、粉丝心态更成熟了,车评人和品牌方还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但在那个“极限测试”背后,其实大家都希望中国汽车能越来越强,产品越来越好。只是表达方式和立场不同罢了。
最后想说,其实粉圈化的舆论环境,对谁都没好处。品牌需要理性讨论,车评人需要空间,消费者更需要真实和透明。希望未来的中国汽车圈,多一点包容和理性,少一点戾气和“站队”。毕竟,只有在真诚沟通、互相尊重的氛围中,技术和行业才能越走越远。小米也好,陈震也罢,谁都不该被困在流量和情绪的牢笼里。
真正的赢家,是所有认真做产品、认真说真话的人。
上一篇 2025西安马拉松赛7月5日起报名,赛事规模扩大到38000人
下一篇 没有了